小声

走走走

总结总结总结反思反思反思

马上要到“day-100”了,这些照片像日记一样陪我走到现在(大部分是当天拍的),是时候对这段时间的拍照活动做一个总结了,因为我感到这种方式对于我来说已经走到尽头了。
进行这项活动的念头是在开学前的一段时间产生的,最初的目的是记录一下这最后的大学生活,为其画上一个标记性的符号,而我是一个挺乐意怀旧的人,能够回头去发现这些符号(照片或是一些小物件)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乐趣。
当然,我在开始前就知道每天拍一张“能用”的照片是多么不容易,为此,我选择了一种异样的拍摄方式——在行走过程中,利用手机进行多张快速地连拍而甚至不把手机放在眼前,事后在大量相似、连续的照片里进行选择和处理。这像是一种畸形的拍照方式,更妄谈“摄影”了,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确实有过这样的自我怀疑。在这样的拍照方式里,唯一有自我意识参与的就是进行连拍时机的选择,换句话说,我对自己想要拍到的是有一定的估计和期望的,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在每一批的连拍中总有一些有趣的我未曾看到的被记录在照片中。最后,我还是接受了这种方式,我开始热衷于走在路上,而一整天闷在宿舍里则会让我焦虑。即使在宿舍-图书馆-食堂这不过三点一线的重复路程上,我仍然兴奋地四处环顾着,在遇到有趣的场景时我会自然地掏出手机并按下连拍键。每天晚上对当天照片的挑选与处理又成了我的另一大乐趣。我为其赋予了一个“指导思想”:发现生活——不要理所当然地走在路上,不要视而不见生活的意义。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最近,随着毕业的期限越来越来近,随着一天天对周围的观察,一种巨大的不真实感开始笼罩着我。这种不真实感包括对周围一切的不熟悉——一条路你走过再多遍,它仍然在你之外,你永远无法了解它,在离开它之后你会忘记它,就像它从未存在过一样。努力去发现却发现了不真实,这让我很泄气。不真实感还源自于对“离开”这个概念的不信任,离开的时间界限是确定的,在这界限前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也是确定的,似乎所有人都默认了这是一个突变的概念。可这种突变给我造成了一种情感上的断裂,就像所有“矫情”的人在乎所有的“最后一次”一样,我更愿意“离开”是一个渐变的概念,并为这个概念或者这个过程赋予某种意义。离开前不在乎离开,离开后忘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虚无,可我也不清楚与其相反的是否就一定存在着意义。这也许是“改变”所造成的焦虑与孤独——一座城市忘了我,一座城市还不认识我。
这种不真实感催促着我更敏感更客观更抽离地去观察,然而我是个彻彻底底的世俗人,当然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我似乎也有过一种接近于此的体验:第一次是发生在像现在一样处于改变的边缘——高三某次考试后,我清楚地记得我坐在后排靠墙的一个位置,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一切,我看到的是一个包含我在内的情景,和其他事物一样我只是这个情景的一部分。这让我感觉无比真实,并且当时的我想到,若干年后一定会想起这个场景,而现在的我确实与那时的我不谋而合了,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近来的一次是在某天晚上从图书馆出来后,在走近宿舍楼的那条路上,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是一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周围的一切会是什么样子,一下子我便有了一种陌生和新奇的感觉,我的视角就像一个熟悉我但却从未踏入我生活的亲人一样,看着我走在这陌生的却生活气息满满的路上。我愿意称这种感觉为“抽离”,即某个更深处的人格抽离了出来以另一种角度看到了自己和周围,它是偶然的、不可控的。
以上种种,就是我不愿再拿起手机拍照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毕业越来越近了,我更愿意去体验而不是去发现(写这么多或许只是一纸荒唐言了),当然直接原因也可以说是懒了,倦了,不想坚持了。。
这种拍照方式以后不会再有了,毕竟它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它的角度是奇怪的,画面是模糊的,我得提醒自己一点:也许它看起来有一种不明所以然的“厉害”,但其实是并不经看甚至没有任何意义的。意义或许不在照片,而在照片背后的思考和经历。
另外,鉴于某种夹杂着强迫症的虚荣心,也许我还是会把它进行到结束的那一天,至于成不成,就取决于我的图库了。。

评论

© 小声 | Powered by LOFTER